门徒训练与系统性(2)

在上一篇的分享里,我们谈到所有的物品、身体、机构、组织、大学都是一个的系统。在一个的系统里一定有三个部分,这包括了:1)组成的要素,2)要素的连接,以及3)带出来的功能。我们也谈到在系统里,要素的连接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连接才能使要素发挥功能。

在这篇里,我们要来谈谈系统功能的重要性。

一个系统要发挥什么功能必须非常的明确,方向要是错了,那下更多的功夫都是枉然的。

举一个例子:医院的功能是救死扶伤。如果医院的功能是赚钱的话,那医院就变成了商业机构了。病人就算死在门口,如果没钱,医生也不会救治。

同样的一间学校的功能是提供教育,使学生成为更好的人,为社会提供贡献。要是学校的目的是赚钱的话,那学校就是商业机构,教学就是商品。

系统的功能决定了系统的走向与操作。如果是一间戏院,那戏院的功能就是提供娱乐,让观众在看戏的过程中得到娱乐的满足。因此戏院会在门口售卖爆米花、零食、饮料,增加观众的娱乐性。戏院绝对不会在门口开一个学术讲座会,讲解这部戏要表达的观点,或是探讨演员对白中某句话的哲学意义,或是事探讨演员表情中的带出的内心世界等等。有那一间戏院这样做了?

戏院会在门口开一个学术研讨会吗?他们不会! 为什么?因为戏院的功能不是搞学术。这说明了系统的功能决定了系统的走向。

同样的我们如果不明白教会的功能,那我们就不知要走向那里。教会的功能是什么?是提供会友团契的地方?是帮助会友处理困难的地方?是慈善机构?是提供关怀的地方?是提供辅导的地方?是提供闲暇享受的地方?

搞不清教会的功能是什么,我们就不知道要在教会做什么。那要怎样知道教会的功能是什么?我们依据的理由是什么?我想大家都会同意我们必须依据圣经的教导。

如果你明白圣经的话语,我想你会同意有两件圣经极为看重的事。第一是神的救恩,第二是领受救恩後的生命改变(这当中包括敬拜、圣洁、公义等等)。因此教会的功能就是完成神的使命(传福音)以及教导、训练会友遵行神的教导。

门徒训练就是要帮助教会发挥功能。门徒训练就是一个系统,要把会友连接起来,以至于他们能发挥功能。会友若是都能发挥功能,那教会就能发挥功能。要不然,教会只能是零零散散的散沙,非常可惜。

为什么教会不能发挥功能?因为牧师与会友不能发挥功能

为什么牧师与会友不能发挥功能?因为牧师及会友无法连接发挥功能

为什么牧师及会友无法连接发挥功能?因为不清楚教会的功能

为什么不清楚教会的功能?因为无法委身于神的话语

为什么无法委身于神的话语?因为牧者不清楚自己的功能是什么,因此没有刻意的教导神的话语

核心问题:牧者如果继续搞不清楚自己的功能,那教会就会继续发挥不出功能。

门徒训练与系统(1)

所有的东西,包括物品、身体、机构、组织、学校等等都是一个的系统。什么是系统呢?在一个的系统里一定有三个部分,这包括了:1)组成的要素,2)要素的连接,以及3)带出来的功能。简单来说,系统就是要素+连接=功能

举一个例子说明。一张椅子组成的要素就是木板。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就变成一张椅子,而一张椅子就能发挥功能让人可以舒服坐着。这就是要素,连接与功能。系统就是要素+连接=功能。

一间的公司,组成的要素就是股东、管理层、员工等等。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的就是公司的使命、目标、理念、原则等等。这些连接带出来的功能就是公司的盈利、发展、带动国家经济发展等等。

同样的在一间大学的系统里,组成的要素就是教授、学生、管理层、硬体等等。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的就是大学的课程、各样的研究、颁发的学位等等。这些连接带来的功能就是培育各领域的人才。

教会也是一个系统,其中组成的要素就是会友、牧师等等。把这些要素连接起来的就是神的使命以及神的教导。这些连接带来的功能就是基督门徒的增加,福音传给万民。

在一个系统里最重要的事是要素的连接,没有要素的连接,那系统就不能发挥功能。系统的要素没有连接,那要素本身单独的存在就没有功能价值。例如木板如果没有连接起来,那它就是木板,不能提供价值或功能。木板如果连接了起来,那就能成为家具,提供价值与功能。

在教会里,会友和牧者可以更换,但是神的使命与神的教导不能更换。只要要素的连接(神的使命与神的教导)依然存在,那教会的要素(会友和牧者)就算换了几遍也没关系,教会依然存在并发挥功能。

因此,教会的重点应该是神的使命和神的教导,而不是会友或牧者。我们应该认清不是会友或牧师使到教会存在,而是神的使命与神的教导使到教会存在。

这个很容易明白。1990年我从大学毕业。那时候我的大学的学生,教授,工作人员到现在应该都不在那所大学了,但是大学依然存在。大学不会因为我毕业了或教授离开了而不存在。大学之所以存在是因着大学受承认的课程、学术水准,各项研究、颁发的学位而存在。学生和教授换了几遍也没关系。

教会也是一样。教会如果想在一千年後依然存在,那神的使命与神的教导就必须传承下去。不单只是传承,还必须不断成长,成为众堂之母。所谓众堂之母就是不断地植立新的堂会,不断地延续。

门徒训练就是强调神的使命以及神的教导(系统要素的连接)。我们身为会友或者牧师(系统要素),就必须心甘情愿的被连接起来,使到我们能够发挥功能。要不然我们只是散沙一片,虽然有价值,但是发挥不到功能,多么可惜。

一堆砖头有价值吗?当然有! 但是发挥不到砖头应有的功能。唯有把砖头连接起来,建成一所房屋,那砖头才能发挥功能,为人类提供庇护所。你愿意被连接起来吗?唯有这样你才能成为这世界的光和盐。

幸福生活与门徒训练

人类在近代历史中有几项影响至深的事件。

  1. 工业革命 – 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使到机械大规模的取代了人力,这大大的提高了经济的产能,使到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力都得以高速的提高。这同时也带动了经济效应,提升人类的物资享受。这也普遍的提高了人类的幸福感。现代一个普通的人的生活水平,可能媲美旧时代一个贵族的生活享受。
  • 人口革命- 工业革命後也带来了人口革命。由于知识科技水平的提升,各类医疗的水准大大提高,以前致命的疾病,在现代都可以被医治。现代婴孩的夭折率非常的低,同时妇女生产的死亡几率也大大的拉低。因着医疗水平大大的提升,人类普遍寿命也从19世纪中期的少于50岁,提升到现在的80多岁。这人口革命也普遍提高了人们的幸福感。
  • 社会福利革命- 现代社会的民主活动,种族歧视的废除,性别的平等化,国家政治更注重人权,也提供了各类的国家福利,减低了社会贫穷率,这些都提升了普遍大众的幸福感。许多国家都提供中小学免费教育,社会健康保险,政府援助机制,各类奖学金培养人才,等等的福利。一些北欧国家提供的社会福利更是诱人,因此一般上,普遍的公民的幸福感也比较高。
  • 21世纪科技革命- 近20年来的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大提升了生活的便利性,这使到生活素质更好。现代科技的发展,正朝向一种几何式的发展,没有人能够估计未来人类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50年前的不可能或科幻故事,现在都变成了事实。

然而人类的幸福感有改变吗? 物质的增长、寿命的增加、社会福利的增多、科技的发达真的使到人类的幸福感增加了吗?我们怎么能够肯定现代人比以前的人类更快乐了呢?

幸福感是很主观也是相对的,通常都在一种与别人攀比,或与自己的期望对比的情况下变化。

例子一:与别人攀比的情况。当我每月的收入是一万元,而我的朋友或同学每月的收入是五千,那我就会觉得比较幸福。然而如果我朋友或同学的收入是二万,而我的收入不变,虽然我还是领一万元薪水,但我已经不幸福了。

例子二:与自己的期望对比。当我的期望是要买一辆Proton Saga, 而我又成功买到时,我就会感觉很幸福。但是当我的期望是买一辆新型BMW,但我的能力只能买一辆Proton Saga时,虽然我得到的车还是一样,但是我就觉得不幸福了。

世界的幸福感是不真实的,是可以透过心理学来操控的个人感觉。个人幸福感不应该是人生指标,也不是我们生命的目的。

唯有活在神的旨意里才是人生最有价值的事。唯有明白神的话语,并活在神的教导里,才是人生的目的。唯有活出神的教导,人生才会有幸福。

门徒训练就是帮助你找到人生的幸福。门徒训练就是帮助你找到人生的意义。门徒训练就是要你找回人生的召命,活出幸福的色彩。

门徒训练帮你走向幸福。

管理学与门徒训练

教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团体,是生活在现实的一个群体。既然是由人组成的团体,那就必须有良好的管理。没有良好的管理,那教会就很难有效的发展,也难以完成基督交托的大使命。

那怎样的管理才适合教会?是企业式的管理,还是家庭式的管理?还是综合型?

企业式的管理注重的整个企业的最大利益化,一切都是以企业的利益为主导。这里面的逻辑是唯有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那全体企业内的成员,包括股东、管理层、员工、以及相关人士的利益,才能够公平的得到保障。只有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那才能避免某些人因着个人的私利,损害了大众利益。因此在企业的管理里,只谈效率、绩效、产能,而避免谈人情, 这才能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最大利益化注重的效绩制(Meritocracy),实践性(Pragmatism)以及诚信(Honesty)。人情因素通常都不在企业的考虑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反对土著固打制的原因)。当个人的利益危害到企业整体利益时,个人的利益都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唯有这样,企业才能以绩效、实践性以及诚信来作最好的决定,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当然企业管理利益最大化,常常被批评为没有人情味,也剥削人权。

家庭式的管理就不像企业式的管理。家庭是注重关系的地方。家庭也不会以绩效来衡量个人的价值。家庭也不会考虑什么有效的实践性,因为在家庭里,一只不会抓老鼠的猫也是一只好猫。在家庭里,我们强调相亲相爱,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我们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

当然在家庭式的管理下,绩效、成长等等企业目标往往都是空谈。

那教会应该是企业管理呢,还是家庭式管理,或者是综合型?

如果是家庭式管理,那我们为什么要定下目标,追求效益?我们不是常常都喜欢与其他的宗派攀比吗?常常都觉得其他宗派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发展优秀。我们不也是常常攀比自己与其他的宗教吗?总觉得其他的宗教都做的比我们基督教好。如果不注重效绩,那为什么攀比呢?

如果是企业管理,那我们为什么从来不检讨目标成效呢?为什么每年都定目标,但从来没有认真执行目标?为什么没有效率的牧者从来不被批判要求改正呢?为什么无动于衷的会友没有被责备并要求悔改? 为什么个人的利益会大过教会的利益呢?教会利益最大化是不是正确的呢?

其实任何一种的管理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教会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激发会友以仆人的心志参与服侍。教会是一个彼此服侍的地方。教会是一个彼此付出的地方。教会是一个彼此努力的地方。教会不必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教会也不应该有不抓老鼠的猫。教会不需要利益最大化,但会友也不可以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总要彼此相顾。

怎样才能使教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除非大家都不断成长,要不然这些永远是理论。大家要成长,那大家都必须要在属灵上成长。门徒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帮助你在属灵上成长。

经济学与门徒训练

经济学处理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有限的资源功能最大化,以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产品。那要怎样才能使资源功能最大化,生产出最有价值的产品呢?为什么某些国家的生产力会比其他的国家高?为什么某些国家的人均收入会是其他国家的几倍呢?是什么因素使到一些国家是发达国家,一些是发展中国家,一些是贫穷国家呢?

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知识与技术。道理大家都知道,有知识与技术的国家就是王者。没有知识与技术的国家只能是陪跑或者是被剥削者。越是有尖端技术的国家,就越能把生产力发挥到极限,获取最大的回报。不论是工业生产,或是提供专业服务,拥有知识与技术的人,就能把产能最大化,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举个例子:

A国拥有天然铁矿,但是没有提炼钢铁的技术,更加没有高端的工业技术,因此只能出口天然铁矿获取经济来源。

B国拥有天然铁矿,也有提炼钢铁的技术,但是没有高端的工业技术,因此只能出口铁矿以及半加工钢铁以获取经济来源。

C国没有天然铁矿,但是有高端的工业技术,可以制造各类机械以及汽车,并出口机械以及汽车到世界各地。不但如此,他们还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以及商业咨询。他们从A国进口原材料,并把机械与汽车出口到A国,赚取巨额的贸易差价。

那你说,那一个国家的经济产能最高?那一个国家的经济最富裕?

答案显而易见。拥有知识以及技术的国家才能把产能最大化并带来最大的经济效益。谁有能力把一块铁有次序的加工,使之成为一辆汽车,那谁就是赢家。那我问你一个问题:是卖原铁矿,还是卖汽车赚的钱多?

这些经济原理可否应用在教会里?经济原理可否使教会更加进步成长?

我相信同样的原则可以应用在教会里。教会唯有在会友的生产力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才能把产能最大化,使教会更加成长。然而,怎样把会友的生产力提高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透过教导与训练。越是注重教导与训练的教会,产能就越高,越不注重教导与训练的教会,产能就越低。

我国如果想要更加进步繁荣,那就必须提升知识以及技术的能力。不单只是少数人的知识与技术,而是整体国民的知识以及技术。这样外国投资者才愿意来我国投资。我想当一间公司考虑是否要来我国设厂,他们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就是我国是否有相关的人才可以支持他们在这里的生产。要是我们没有相关人才,也没有上下游业的支持,那就算有税务优惠或商业配套,那他们也不会来我国设厂。很简单,你会跑到寮国设立一间高科技电子工厂吗?

同样的,教会如果没有训练整体性的人才,那教会如何成长?

这里我们可以作一个结论:没有知识与科技,国家的经济就不能发展。同样的,教会没有教导训练,那事工也不能发展。

要使到教会成长,我们就必须提升整体会友的知识与技术,特别是在这四方面。第一是他们对上帝的全然委身。第二是他们能以仆人态度服侍的心志。第三是他们乐意积极的传福音。第四是他们能学像基督的品格。

当我们在这四方面提升全体会友的能力时,我们就能提高教会的生产力,发挥产能,带领更多人相信耶稣。

我的门徒训练理念

门徒训练里一个困难的工作就是怎样才能长久有效的激励会友长久委身作主门徒。要帮助会友委身作主门徒不能靠奖励也不能靠惩罚,因为教会没有办法给什么物资的奖励,也没有办法给什么实质的惩罚。在市面上的奖励和惩罚在教会里是行不通的。

教会要把门徒训练做好就必须强化内在动机。唯有激发会友内在动机,那他们才能有效的被训练成为一位委身的门徒。要想激发会友的内心,我们就必须注意以下的一些事项:

  1. 强调会友的自主性,也就是让会友自己作主,千万不可强迫或威胁,或激发会友的罪疚感,使他们就范。会友必须在不被人控制之下,自愿性的激发内在动力,这样门徒训练才会有效。没有任何人是希望被强迫的。所谓强扭的瓜不甜,威迫下的门徒训练是没有意义的。
  • 强调作门徒是会友可以胜任的,也能够为自己带来成就感的事。所有的人做任何的事都希望能有成就感。成就感就是内在最佳的动力,也是人们内在的动机。人类总是希望自己更加的进步、成长,并且成为一个能带来更大贡献的人。一旦会友从门徒训练中体验了成长,并透过服侍为教会或社区带来更大的贡献时,他们内心的满足感就是内心最大的动力。
  • 门徒训练必须增强会友之间的连接,使会友相互支持,提供会友爱与被爱的需要。当会友透过门徒训练找到内心的支持後,就能激发他们的动力,建立教会领导团队,并在一个更好的环境里相互支持、互补,而不是彼此攻击。
  • 门徒训练的理念必须内化成为会友的理念,而不是“牧师的理念”。会友必须将门徒训练理念消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内摄 (interjection)。我们要的内化(认同理念)而不是内摄(强加性的)。唯有内化的理念能带来长久的动力。内摄只能短暂性的带来动力,因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认同。因此认真仔细的分享圣经里对作门徒的理念是必须的。

这是我的门徒训练的理念。与大家共勉。

门徒训练与教会

电影中常有的情节:一位单亲妈妈,辛苦的养大孩子。但孩子长大後觉得她是累赘,让他们太承重,透不过气来。晚年时她只能一个人贫困孤独的生活。

父母养大孩子,孩子是否一定要有所回报?

上帝带给我们祝福,我们是否一定要回报?

当我跟大家分享怎样使圣彼得堂强大起来,有些人可能会无动于衷。为什么呢?这些人会认为圣彼得堂关我什么事?强不强大跟我有什么关系?圣彼得堂成长了对我也没有什么好处。反正怡保有200多间教会,去那里都一样,都是教会,不需要一定要去圣彼得堂。圣彼得堂若不能满足我的需求,还要辛苦付出,那我去干什么?

从人性来看,你是对的。这种反应是人类的本能。

但是你忘了一件事,那就是你自己本身就是教会。当教会(会友)组织起来就成了一间教堂。你可以在圣彼得堂,可以在任何一间教堂,但是你是教会,你必须成长,必须进步,必须对神更加委身,因此你必须接受门徒训练。

你的责任是使教会强大起来,也就是使你自己强大起来。你不但要使自己强大起来,你也有义务使教堂强大起来。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必须集结力量,统合资源,这样我们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益,扩展神的事工。我们不能单打独斗,我们是肢体,必须彼此合作,这样身体才能发挥功能。

这世上根本就没有单单成为基督徒这回事。如果你以为有,那就证明了你需要门徒训练,因为你完全不懂圣经的教导。你有的只是偏见,或者是你自己喜欢听的经文而已。

不论你在那里,可以是圣彼得堂,或是其他教堂,你都必须付出,使教会兴旺起来。

回到剧情。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事情的发生可以有很多的原因。或许这位妈妈在养大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以内心的许多愁苦、怨恨、苦毒,养大了孩子的心灵,造就了孩子扭曲的人格。

或许那孩子就是个白眼狼,不知感恩。

人类的爱不是完美的。但是上帝呢?如果问题不是上帝,那我们是否感恩?那些对教会的兴衰无动于衷的人应该要悔改。

我与门徒训练

23年前当我成为一位全职牧者时,每天早上当我起身,我就在想怎样发展教会,怎样使教会更进步、更强大。我所思所想的就是怎样使教会能发挥功能,带领更多人相信耶稣。我尝试各样的策略,只要有人说某样的事工可以发展教会,我就去学习。

直到我牧会的10年后,我才真正了解以及确信,如果要发展教会,最重要的事就是先发展信徒。唯有信徒强大了,教会才会强大,才能完成神所托付的使命。而要使信徒成为基督委身的门徒,那就必须教导,使他们明白神的话语,并且训练他们操练委身、服侍以及传福音。要不然信徒没有委身的心,也没有服侍的力量,更加不敢踏出传福音的脚步。

因此门徒训练就是教会最重要的事工。

当我对门徒训练有了完全的确信,我就完全投入了门徒训练的事工。到目前为止,我已经投身门徒训练13年。时间过的很快,我还有7年就要退休了。我希望在退休前,把圣彼得堂建立成一间门徒训练教会,并且可以动员全教会的力量,作更多的植堂以及原住民的工作。

在怡保圣彼得堂的服侍 2022-2024的经历。

在怡保圣彼得堂的服侍的两年里,已经有几位的访客问我说,为什么教会的崇拜人数变那么少了?他们都说以前是很多的。我告诉他们我不知道,我来的时候就是这样了。

那你可能会问,那牧师你来的24个月里都做了什么?我可以回答你,在这24个月里,我已经把门徒训练的异象传达了,也训练了一些领袖,稳定了一些领袖的心志,激励了一些领袖更委身。

简单来说,至少我已经把下滑的局面稳定住了。至少现在我们不再下滑。至少下滑的情况已经停止了。

现在我们要开始向上爬。你愿意帮助教会向上爬吗?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就必须先接受门徒训练,装备你自己,使你自己更委身,更成长。

让我们开始向上爬。让我们使教会变成强大。教会需要你的努力以及委身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