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信徒神学与门徒训练

圣公会西马教区平信徒的实况。

普世圣公宗各教省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教省在不同的处境以及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对各项课题都有不同的意见。普世圣公宗并没有一个统一或官方的神学,各教省在各项课题上都有不同的神学立场,就算是有权威的兰伯会议的议决,在各教省里也没有法定的约束力。因此,普世圣公宗多采取中庸路线,任何号称为圣公宗普世的立场都是被质疑的。

从西马教区的角度来说,我们并没有对平信徒下定义,这可以在英国教会教会法规(Canon Law of the Church of England)反映出来。西马教区的教会法规,乃是附属于圣公宗东南亚教省的法规,而这法规基本上都是延用英国的教会法规。在英国教会的法规里,在E部分(section E)讨论了平信徒在教会的职务,然而并没有对平信徒下定义。平信徒显然是一个不需要有法律定义的称呼。看起来大家都理所当然的对平信徒的定义清楚了。从英国教会法规的角度,平信徒被看为是那些没有在主教制的按立圣职系统下被授予圣职的人。

因此,对西马教区来说,任何没有按立圣职的人都是平信徒。西马教区并没有对平信徒的本质、地位、角色有任何清楚的定义。这影响了西马教区的教会如何看待平信徒。平信徒本身不清楚自己的身份与使命,认为自己只是附属圣职人员,是圣职人员的帮手,自己既然没有授予圣职,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因此地位是在圣职人员之下。

怎样才能改变这已经在西马教区里根深地固的思想呢?

这样的思想是需要被更正的,因为不论是圣职人员或是平信徒,只要我们是基督徒,我们都是被差遣到世上完成神托付使命的一群。这也是爱的教会门徒训练独特之处。门徒训练不是只是帮助你生命成长,也要改变你许多错误的思想。因此发展平信徒神学是一项爱的教会门徒训练模式里要达到的目标,这也是其他门训模式没有的东西。

群体合作与门徒训练

人类是群居的生物,因此合作是人类无可避免的事务。没有合作,人类就不可能在互惠互利的情况下完成任务,也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人类必须要彼此帮助,共同合作,达至双赢,这样社会才能够繁荣进步。以前在狩猎采集的时代,人类必须依靠群体合作才能捕捉更多猎物,以及避开敌人的危险。现代的人们更加不能离开群体合作,否则根本就不可能生存。

虽然合作能带来最大化的效益,然而因着人类自私的本性,往往在合作时,有些人会因着个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或群体的利益。因此在合作时,必须要有一个审判机制,惩罚那些没有在合作下,维护群体利益的参与者。这样,那些没有维护群体利益的参与者,才会知道合作的重要性,并且改正自己自私的行为以维护群体的利益。在这样的情况下,合作才能继续下去,效益最大化才能实现。要不然,大家都以自私的角度看问题,那合作就不可能了。

合作的先决条件就是诚意,没有诚意,一方被欺骗,那接下去的合作就无法继续。在教会里弟兄姐妹的合作常常是一种挑战。当中若有人有自私的心态,那他/她就会忽略了群体利益,不但没有为教会提供资源,还消耗了教会的资源,不利于教会的发展。

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要超越自我,成为他人的祝福。我们不能只是生活在自我里,而是要不断地超越自我,朝向无我。当我们的无我在我们的内心里越来越强大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放下自私,更好的与其他人合作,创造更大的效益,使教会增长。

门徒训练就是要帮助你对生命意义有所醒觉。我们的生命意义不只是自我的成就,或家庭的成就,或事业的成就,而是必须扩大到以神的国为念。

传承与门徒训练 (2)

前一期我跟大家分享创造与传承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因。然而,许多的创造并没有被传承下来,非常的可惜。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个人的私心”。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另一个原因:偏见或无知。

在以前男人主义的旧社会,许多的创造或独特的技术只传给儿子而不传给女儿。这主要是当时的认知是女儿以后会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是赔本货,没有必要把绝活传给她们。就算要传给女儿,也是传给女婿,而且必须是入赘的女婿。如果当事人没有儿子,也没有入赘女婿,又不愿意把绝活全部传授给徒弟,那许多独特的创造或知识就会失传了。

人类也因为许多的无知与偏见错失了许多创造并造福人群的机会。例如:人类的男权主义在过去的几千年,由于偏见与无知,压制了女性的创造力,使得女性无法发挥才干造福社会。看一看女性在现代发挥的才华与创造力,对社会的贡献是何等的巨大。我们在过去的几千年里,白白的浪费了这些的动力与贡献。如果世界一开始就是男女平等,那我们会有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我们有没有可能浪费了人类一倍的创造力?如果女性一开始就贡献创造力,那人类的文明是否可以翻倍?

一个的思想如果不公开被讨论以及被批判,那这个思想就不能被修正的更完善。唯有经的起挑战的思想,才能突破各项的人为思维,破除偏见或无知,成为一项造福人群的理念。

任何的创造、思想、知识、技术都应该无私的分享以及透过批判不断地进步。西马圣公会在2009年开始,透过黄满兴主教大力推动门徒训练,特别是“爱的教会”的门徒训练系统,带动了门徒训练的理念在教区里的发酵。在过去的14年里,教区也越来越关注门徒训练。然而醒觉的只是大家对门徒训练的关注。基本上大家都认同门训对教会是好的,但是对门徒训练的定义却是模糊不清的。许多人,包括牧者,对门徒训练的理念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是完全的错误理解。我想我们有必要更多的讨论,以便门徒训练的理念能够更完善的被理解。要不然我们就会留在“门徒训练就是查经班”的偏见与无知里。这和“女人必须留在家里”或“黑人是劣等种族”的荒谬想法是一样的。

传承与门徒训练

创造与传承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原因。

人类懂得创造,把一样不存在的东西变成了事实。人类创造了工艺,制造了许多使人们生活更加便利的事物。人类创造了各类的乐器以及音乐,为人类带来许多的喜乐与宁静。人类创造了语言与文字,把知识累积并且不断地改进,把人类文明不断地往上推高。

人类不但懂得创造,也知道传承的重要。一项创造如果没有被传承,那人类就白白的失去这可以造福人群的创造。因此人类懂得把创造传给下一代,或者把创造记录下来,以便这项创造能不断地传承并且不断地改进,造福人群。

然而,许多的创造没有被传承下来,原因有几项: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个人的私心”。

在古代,许多的创造只传给下一代,并不传给外人,主要是不想外人得到好处。这使到许多美好的创造没有办法得到更好的改进。如果碰到适合以及聪明的下一代,那这项创造就能更好的传承下去。如果不能,那就可能一代不如一代,甚至最后这项创造也可能在这世上消失了。许多烹饪技术、医学技术、手工技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失传了。

另外,华人有句话,“教会了徒弟,饿死师傅”,因此许多的祖传的秘方或技艺,师傅都留了一手,以免徒弟超越了师傅,抢了师傅的饭碗或名气。鼓励青出于蓝的量度在这社会上非常少见。试想一想,每个师傅都留一手,那传承下来的肯定很快就会被淘汰了。

门徒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把基督教更好、更大的传承下去。我们传承下去必须是更好的质素。门徒训练的目的是会友生命的改变、积极参与服侍以及在知识上更全备。我们不希望教会传承的是一代不如一代。

教会往往注重在崇拜,祷告和服侍,但却不注重教导与训练。法利赛人很注重崇拜,也注重祷告,也不忘记服侍,然而他们却被耶稣骂的狗血淋头,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只注重外在仪式,不注重内在生命的改变。他们表面是虔诚的,内在却是作恶的。他们所传承下来只是“瞎子带领瞎子”,目标只是灭亡。

我们在教会里到底传承了什么?我们又把什么传承了给下一代?

要更好的传承,就必须要有更好的门徒训练机制。我们不单要有门徒训练的理念,也必须有门徒训练的方法。理念再加上方法,我们的门徒训练才可以做的更好。

人类本能与门徒训练 (2)

上篇我们说到人类天生就有许多本能,一些本能是有益的,一些本能是有害的,一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这一篇里,我们要谈谈如何离开舒适区。

人类的舒适区是怎样形成的呢?人类除了理性以外,也是感性的。人类的行为更大部分乃是由感性来控制的。感性中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我们的体验,而我们的舒适区就是由我们所习惯的体验所打造出来。举个例子:我们很享受美味的食物,这些食物给我们快乐的体验。这些快乐的体验就塑造了我们的舒适区,一旦要我们离开这个舒适区,我们就非常的不快乐。就是这些的不快乐使我们不愿意离开美食。然而,当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肥胖时,我们也警觉到必须在食物上有所控制,但我们离不开这舒适区,也不太愿意离开,因为我们不想失去享受美食的快乐。

或许你会问,那医生的警告有用吗?一个医学的统计,就算是医生发出健康危机的警告,大约只有七分一的病患会遵照医生的吩咐控制饮食。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健康的体验(或好处)并不是及时的,不是马上就可以体验的好处。健康的好处都是未来,是抽象的,是没有实际体验的未来事务。然而失去美食的快乐却是即刻的,是马上就可以感受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很难作出改变,因为我们情感的力量是大过理性的力量。我们的理性会告诉我们应该控制饮食,然而,感性上,我们又放不下美食的快乐。

当理性遇到感性时,感性通常都是得胜者。

同样的,当问到我们要不要参加门徒训练班,我们的理性都会告诉我们门徒训练是对我们有益的。然而这个“有益”却是我们还没有体验的事物。我们知道“有益”,但是我们感受不到“有益”的好处。反而,门徒训练要付出的代价,却是马上就可以感受到的事。我们感受到门徒训练的压力,要付出时间学习,要出席上课,要做功课等等,这些的“坏处”马上就战胜了那遥不可及的“好处”。因此,不论是理性上我们多么想参加门徒训练,我们感性上缺乏的体验都会阻止我们。

因此,那些上过门徒训练,体验到门徒训练带来的好处的人,就必须多分享经验,这样才能帮助还未参加者体验门训得好处。

另外我们也要操练让理性对我们的感性说话。这样不断地对话能够增强我们的理性的力量,不会被感性牵着鼻子走。

人类本能与门徒训练

人类天生就有许多本能,一些本能是有益的,一些本能是有害的,一些可能有益也可能有害。例如:人类的本能会把多余的食物能量,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这在紧急情况可以为人类提供能量,延长寿命,这是有益的。但在平时就会成为肥胖,带来健康问题,这是有害的。

吃是人类的本能,因为需要补充体力。为了维持我们的生命,大脑必须鼓励我们多吃。为此,我们的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快乐激素)使我们在吃的时候感到欢愉快乐。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享受美味时,心情会非常快乐。这种本能原本是有益的,特别是面对饥荒的时候。但在物资富裕的时代,却成了人类健康的大问题。

因此,为了对付人类吃的本能,我们就必须与之抗争。唯有抗争,限制吃的本能,人类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同样的道理可以应用在人类所有的本能。

另举一个例子:人类的本能是喜欢安逸,这样就可以节省能源,免得身体消耗太多能量。这本能在面对食物短缺,生活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可以保护我们的生命,使我们尽可能活的更久。但是在现代这竞争激烈的社会,安逸会使我们失去竞争,被社会淘汰。因此为了更能有竞争力,我们必须与安逸的本能抗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成长。

同样的,在教会里,安逸的态度使我们无法完成神的使命。安逸虽然是我们的本能,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本能控制我们。我们必须与安逸抗争,必须愿意努力突破舒适圈。

许多不愿意参加门徒训练的会友,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害怕自己完成不了功课。他们也害怕离开舒适区,面对门徒训练的各项要求。

事实上我们的门徒是渐进式的,由浅入深。大家不必担心做不了功课,或不明白阅读的内容。灵修的功课可以从简单开始,然后慢慢进步。阅读的功课若是读不明白,牧师在上课时也会解释。因此,做功课的目的是要你“用心”。只要你用心去做所要求的,牧师都乐意接受你的功课。

人的本能是不喜欢辛苦,喜欢安逸。然而我们要成长,我们就必须与我们的本能抗争。

教育与门徒训练

研究显示脱离不了贫穷的人普遍上都有一个特性,那就是不注重教育。(不要对号入座,我是说“普遍”,不是说全部)

这些人的思维认为教育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看出成效,而他们需要的是看到短期的利益。与其让孩子学习,倒不如打发他们去打工赚一些钱来的实际。再加上教育需要用钱,与其浪费在孩子身上,倒不如自己消费享受。

穷人的其中一个特性就是只注重现在,不愿意投资在未来,也不愿意付上代价使自己成长。他们通常会将钱财用在消费,甚至是奢侈品上,但却不愿意使用钱财在学习方面,使自己的价值增长。他们不注重自己的教育,也不注重孩子的教育。如此的恶性循环,他们长久都不能摆脱贫穷。

在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得主的研究里,他们就提到一件事,那就是多受一年教育,收入将增加9%。当然我们不确定9%这数字是否在任何地方都通用,但是教育越高,收入就可能越高,这个结论还是肯定的。

如果教育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那神的话语更加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命。

然而教会却沉迷在其他的事上,不好好的注重教导神的话语。会友也懵懵懂懂的不思进取,不愿意好好的扎根在神的话语上,并且在生活中实践神的教导。教会和会友那一种“不关我的事”的态度,跟穷人不注重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无知真的是可怕。不知道自己无知,更加是恐怖。

教育可以消灭贫穷,神的话语可以消灭属灵婴孩。

教育可以改变生命,神的话语可以带给人生命意义。

教育可以使国家强盛,神的话语可以使教会完成使命。

教育可以造福人群,神的话语可以带来生命丰盛。

门徒训练就是要在神的话语上栽培你,使你的生命改变。

组织与门徒训练(3)

前一篇我们谈到组织,并说到组织一向以来都是人类使用的工具,以便能集合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一项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不靠组织,而只是依靠个人的力量,那所发挥出来的成效就非常的小,也没有效率。

经济学上有两种理论。第一种是新古典经济学提倡自由市场经济以及个人能理性的选择。他们认为市场的“无形之手”,也就是市场会依照个人的需求与供应自动调节生产,使到资源能最大化的使用。然而市场因为交易的成本以及市场调节失灵,资源常常不能得到最优化的配置。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能只是依靠市场的调控,因为市场里的失灵、垄断、资讯不对称等等,都会使到资源使用不能最大化。他们提倡除了市场以外,人们也必须透过企业科层的管理,也就是“有形之手”来调控,以达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也就是资源最优化的配置。

然而不论是“无形之手”或是“有形之手”,只要人性的贪婪、自私、谋权、欲望依然存在,就会有许多自私自利,牺牲大众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的事。人性本恶依然是社会资源使用最大化的挑战。

在教会也是一样。自私自利是教会成长最大的挑战。不论是金钱的需要或是人力物力的需要,教会资源往往是20%的人付出,但却要供应80%的人的需求。教会普遍都会有以下的情况:

  1. 教会名册有20-30%的会友是不参加教会崇拜,也不见踪影,只有在他们去世的时候,才突然出现。他们的属灵生命不详。
  • 教会也有20-30%的会友只是不定时的参加教会崇拜,不参与任何教会服侍,偶尔会作出一些金钱奉献。他们的属灵生命坎忧。
  • 教会另外20-30%的会友会固定参与崇拜,也参与少许服侍,有特别活动时也会参与。他们的属灵生命马马虎虎。

以上这些人基本的共同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说白了就是自私,凡事只看自己的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我们应该怎样做?

我想,教会唯有透过教导,让会友明白圣经的教导,并激励他们更加委身于上帝,要不然教会无法在资源使用上最优化。如果没有优化资源使用,教会有那么多的工作怎么去完成呢?教会需要安排崇拜,安排各阶段的教导,要关怀会友,要推动宣教,要推动社会工作,要植堂,要培育领袖,要推动各年龄层事工等等。这些事工若没有把教会资源整合以及优化,那怎么能应对需要呢?

试想一想,教会有80%的人力无法动用, 这是什么情况?他们不单无法贡献,还要占用教会有限的资源。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教会怎样发展?(当然老弱的会友不在我的讨论里,他们已经作出了他们的贡献,现在应该是他们享清福的时候。)

因此在门徒训练里,我们首要的目标就是增加会友委身的程度。当会友委身上帝越多,那他们的自私度就会越少,为自己谋求利益就会越少。唯有这样的情况,他们才能贡献力量,教会的资源才能增加,完成许多需要完成的事工。

组织与门徒训练 (2)

组织,一向以来都是人类使用的工具,以便能集合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一项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不靠组织,而只是依靠个人的力量,那所发挥出来的成效就非常的小,也没有效率。

然而把团队集合起来成为一个组织,那就必须要有最佳的管理,要不然就会产生纰漏、无效率、怠惰、浪费、贪污、混乱等等数之不尽的情况,使组织衰败、破产等等的结局。

因此,怎样管理成为一个组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君不见一个组织的执行长(CEO),动不动的年薪可以是几百万,加上各样的津贴、福利等等,数目甚至可以是几千万。一个组织的董事会(老板)怎么会愿意付出如此高薪(高成本)聘请一位执行长?除了因为你是老板的孩子以外,肯定的这位执行长能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道理很简单,我如果付出一千万,但这付出可以带来一亿的收益,那我何乐不为?

当然,遇人不淑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组织请来了不称职的执行长,使组织陷入一团糟。这也是许多组织没落或破产的原因。

在一个组织里,CEO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收集最多公司当前的资讯,以便作最佳的权衡,并作出最佳决定。CEO必须透过与下属沟通,了解运作面对的问题,并且快速的协调各部门,作出改善,以便问题能够得到最快速的解决。由于各部门都必须听命于他,因此他是最佳的人选协调各部门,处理问题,以便组织能更加有效率。因此CEO几乎每天都在开会,听取报告,收集资讯,了解全组织的当前局面,并作出最佳决策。

圣公会也是一个组织,而这组织的执行长就是主教。圣公会底下的教会也是一个组织,而这组织的执行长就是牧师。圣公会目前的组织结构,牧者乃是主教委派到教会的主席,也就是教会的决策人。说白了,在圣公会的结构里,牧师就是教会的CEO。

我们是否同意牧者是教会(一个组织)的CEO?如果我们都同意这点的话,根据以上所述,那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教会的成长与衰败,牧者是否是关键原因?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我们只在神学上训练他们?为什么在管理学上,我们对牧者的训练几乎是零?牧者神学毕业后,有能力管理教会吗?

圣公会目前按立牧师的条件就是神学毕业,经过教会推荐并主教的认可,通过MICPE课程以及属灵塑造课程,过后就能被按立。

我们假设了属灵生命等同于管理能力。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假设了好的属灵生命就自然会有好的管理能力。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确定这些假设正确吗?百分之百确定?或是不太确定?如果不太确定,那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检讨呢?

门徒训练与组织管理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门徒训练就是一个管理系统。门徒训练不只是教导与训练。门徒训练乃是一个教会管理系统。透过这系统,牧师能够有明确的牧会方向,牧会理念,牧会方法,牧会技巧,也能得心应手。

可惜,我们对门徒训练不太了解,总以为门徒训练就是查考圣经。

组织与门徒训练

组织,一向以来都是人类使用的工具,以便能集合团队的力量来完成一项个人不能完成的任务。如果不靠组织,而只是依靠个人的力量,那所发挥出来的成效就非常的小,也没有效率。

然而把团队集合起来成为一个组织,那就必须要有最佳的管理,要不然就会产生纰漏、无效率、怠惰、浪费、贪污、混乱等等数之不尽的情况,使组织衰败、破产等等的结局。

因此,怎样管理成为一个组织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君不见一个组织的执行长(CEO),动不动的年薪可以是几百万,加上各样的津贴、福利等等,数目甚至可以是几千万。一个组织的董事会(老板)怎么会愿意付出如此高薪(高成本)聘请一位执行长?除了因为你是老板的孩子以外,肯定的这位执行长能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收益。道理很简单,我如果付出一千万,但这付出可以带来一亿的收益,那我何乐不为?

当然,遇人不淑的情况也常有发生,组织请来了不称职的执行长,使组织陷入一团糟。这也是许多组织没落或破产的原因。

在一个组织里,CEO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收集最多公司当前的资讯,以便作最佳的权衡,并作出最佳决定。CEO必须透过与下属沟通,了解运作面对的问题,并且快速的协调各部门,作出改善,以便问题能够得到最快速的解决。由于各部门都必须听命于他,因此他是最佳的人选协调各部门,处理问题,以便组织能更加有效率。因此CEO几乎每天都在开会,听取报告,收集资讯,了解全组织的当前局面,并作出最佳决策。

圣公会也是一个组织,而这组织的执行长就是主教。圣公会底下的教会也是一个组织,而这组织的执行长就是牧师。圣公会目前的组织结构,牧者乃是主教委派到教会的主席,也就是教会的决策人。说白了,在圣公会的结构里,牧师就是教会的CEO。

我们是否同意牧者是教会(一个组织)的CEO?如果我们都同意这点的话,根据以上所述,那我们就要问一个问题:教会的成长与衰败,牧者是否是关键原因?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我们只在神学上训练他们?为什么在管理学上,我们对牧者的训练几乎是零?牧者神学毕业后,有能力管理教会吗?

圣公会目前按立牧师的条件就是神学毕业,经过教会推荐并主教的认可,通过MICPE课程以及属灵塑造课程,过后就能被按立。

我们假设了属灵生命等同于管理能力。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假设了好的属灵生命就自然会有好的管理能力。这个假设是否正确?

我们确定这些假设正确吗?百分之百确定?或是不太确定?如果不太确定,那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检讨呢?

门徒训练与组织管理有什么关系?当然有关系。门徒训练就是一个管理系统。门徒训练不只是教导与训练。门徒训练乃是一个教会管理系统。透过这系统,牧师能够有明确的牧会方向,牧会理念,牧会方法,牧会技巧,也能得心应手。

可惜,我们对门徒训练不太了解,总以为门徒训练就是查考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