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徒训练: 教会礼仪

教会经过两千年的发展,很自然的就会有一套敬拜的习惯。而这些敬拜的习惯就是礼仪。大家虽然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个性、情感、文化、思想以及表达方式,但是在敬拜时,大家都能有统一的身体语言以及表达方式,在约定成俗,深思熟虑,不断改进的情况下发展出一套大家通用的方式来表达敬拜时的各种神学思想。这些的礼仪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华,是教会宝贵的遗产。

然而这些礼仪不是非信徒,初信者,甚至信主多年的信徒所能明白的。不是这些礼仪没有意思,而是超过了他们所能明白的。因此礼仪对他们豪无吸引力,甚至是厌烦的事。这些沉闷的印象,使他们对礼仪的教会却步。

举一个数学为例子。试想想一所学校在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教微积分。这会有什么结果?一所学校在学生什么是基础数学都搞不清楚的情况下,怎么可能能欣赏微积分的价值呢?是微分没有价值吗?是微积分必须被废除吗?都不是。真正的原因是在小学一年级的状态下,他们还没有明白微积分的能力。

因此,教会期望非信徒,初信者、或一般信徒能欣赏礼仪,并且投入在礼仪的崇拜里,是否合理?

教会应该正视问题。以往我们常常争论礼仪是否有价值,是否需要保持,这些都是伪命题,只会转移我们的焦点。道理很简单;我们会争论在学校废除微积分吗?我们会争论微积分是否有价值吗?我们不会。为什么不会?因为争论只会显示我们的愚蠢。

在教育里,我们会循序渐进,因此我们有小学、中学、大学,所用的课程都是有序的慢慢发展。教会是否也能循序渐进?

教会必须要有新鲜的表达(Fresh Expression)以便能循序渐进的让非信徒进到教会,融入教会,接受培育,受训练并在灵命上成长。教会除了礼仪的崇拜外,是否可以有更多新鲜表达的方式,为非信徒提供较适切的管道,让他们能进入教会?

要在世代植立更多的教会,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如果要钓鱼,就必须去到有鱼的地方。我们不单要去到有鱼的地方,而且必须用对方法。要不然怎样会钓到鱼呢?

门徒训练: 属灵操练 (5)  

人性到底是恶的还是善的?这问题自古争论不休。

儒家推崇人性本善,应该透过道德礼仪以及教育来管理人性。道家认为人性本恶,最好以无为来感化人性。法家崇尚以法来治理人性,因为人性本质上无善也无恶。

当神创造万物之初,人乃是按照神的形象创造,人性本善。当人类犯罪后,罪就来到世上,人类也在罪的控制底下,人只能够靠着良知来抵抗罪恶。

耶稣来到世上,为我们的罪死了,以拯救我们脱离罪的枷锁,不再成为罪的奴仆。神也赐下圣灵内住在我们里面,成为我们抗拒肉体欲望的力量。

当我们接受耶稣的救恩后,神并没有拿走我们的自由意识。神并没有把我们变成一个机器人,可以用程序来控制。我们依然拥有自我,也有权力来决定我们要作什么选择。我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喜好、性格、生活方式等等等。

正因为如此,我们里面有两种力量,一种是肉体欲望的力量,另一种是圣灵的力量。这两股的力量每天都在较劲。至于那一股力量会得胜就看我们的“自我”决定支持那一方。我们的“自我”若决定支持肉体,那我们就会顺着肉体的欲望行事,反之我们就会顺着圣灵行事。

正因为如此,训练“自我”去顺从圣灵就非常的重要。如何训练“自我”顺从圣灵呢?基本上教会提供了两条路径。一个是属灵操练,另一个是门徒训练。

门徒训练: 属灵操练 (4)  

中国人一直都在追求真理,想要找出一套理论与方法来追求人生的意义,这包括了个人、社会与国家的意义。不论是老子,孔子,孟子,庄子,以及后世的哲学家都在寻找人生的答案。他们谈论天、道、德、义、伦理、礼仪、都是在谈论如何看待人生以及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

然而在所用的谈论里,如果没有创造主的存在,那所有的理论都是瞎子摸象,只看见某一个小角落。

按照我的理解,中国古人谈论的【天】就是上帝,【道】也是上帝,而他们谈论的【德】就是律法。所谓道德就是神的律法。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一个敬畏上帝也遵行上帝律法的人。道德的标准就是圣经。凡遵守圣经教导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

门徒训练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更加明白神的话语,并且透过刻意练习,把所教导的都遵行在生活当中,成为一个有道也有德的人。

成为一个越有道德的人,就越能接轨在上帝的创造里,也因此能在创造的规律里得到最大的祝福,达至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平安。这种宁静与平安就是老子所说的无为。无为就是对外界不为所动。无为就是享受当下,让自己在平安宁静的情况下,发挥能力与潜能,为世界作出贡献。

越是生命成长的人就越能领受神的祝福。祝福和生命成长是连在一块的,生命什么时候成长了,所得到的祝福也就越多。

祝福不是理所当然的,也不是免费的。祝福乃是透过属灵的操练达至生命成长后而得来的。门徒训练就是最好的属灵操练,目的是要帮助你拥有一个更好的人生。

门徒训练: 属灵操练 (3)  

怎样透过门徒训练来操练属灵?

我们先来谈谈什么是属灵。属灵,简而言之就是属于圣灵的事物、行为等等。一个人被称为属灵,就是说他是顺服圣灵的人。越属灵的人,就是越顺服圣灵,能更好的结出圣灵果子的人。

门徒训练怎样操练属灵?要操练属灵,门徒训练必须是刻意性的。

什么是刻意性?

刻意性就是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必须要有明确目标,并且全力朝向目标前进。在前进的过程中,我们难免面对困难和挑战。因此我们必须时时的检讨并作出改正。在进行改正时,我们可能必须改变固有的思想或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也就是人人常说的离开舒适区。

“刻意练习”这本书的作者就列出了“刻意”的四个标准动作。1)明确目标 2)专注于目标 3)明确的反馈 4)离开舒适区。

我们在做门徒训练时目标是在4方面不断成长。第一是委身基督。第二是仆人的服侍。第三是成为基督的见证。第四是学习基督的品格。

每次的门徒训练,我们都会强调我们要前进的方向。课程的设计也是朝向这些目标。每次的学习,我们都会有特定的反思及检讨。我们也积极的祈求圣灵的帮助,以便我们能有生命的改变,也愿意离开舒适区去参与在更多的服侍。

我们在门徒训练的策略就是:第一透过刻意性的教导与训练。第二是圣灵大能的改变。我们相信神赐给我们的两大力量泉源;圣经以及圣灵,学员的生命改变是指日可待的。他们不但有生命的改变,他们也会被训练成为教会的领袖,参与服侍,使教会成长。

为门徒训练的参加者祷告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相信透过祷告,圣灵会在参加者身上动工并带来深切的改变与释放。

刻意性的门徒训练是最好的属灵操练,因为我们是刻意为之。我们就是要帮助你在属灵上的成长。我们强调的知而要行的理念。对我们来说,知道但是没有行道,就是不知道。属灵只有在遵行神话语中才能得到成长,其他只是在浪费时间。

门徒训练: 属灵操练 (2)  

为什么要有属灵操练?

一位非基督徒如果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他所靠的就是良心、良知、社会道德规范、哲学思想或宗教教义。

一位基督徒如果要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他所靠的就是圣灵以及神的话语。

人类需要面对的一个残酷事实就是我们依然在肉体欲望的控制里。肉体的欲望就像我们的债主一样控制着我们。我们想要做的事,我们不去做,不想做的事又偏偏去做。我们明明知道要控制饮食,但是我们总是放纵自己的食欲。我们明知运动的重要,但总是宁愿躺在床上。我们明知要控制脾气,但总是控制不了。我们明知容易陷在情色网站,但总是陷在其中。

能与肉体欲望对抗的就是圣灵的能力。保罗告诉我们圣灵已经释放了我们,肉体不再是我们的债主。肉体的力量(律)也不再控制我们。我们已经有这力量,但是这力量必须操练出来。就好像一个婴孩在本能上有跑一百米的力量,但是这力量必须操练出来。他必须学习翻身,爬行,站立,然后跌跌撞撞的走一两步,一直到他能正常走路。过后他必须用几年,甚至十几年,不断的操练,才能在赛场上跑一百米。

属灵操练就是这样。我们已经有圣灵内住在我们的身体。圣灵已经将我们从肉体的能力中释放出来。我们就好像一位重生的婴孩,在本能上肉体的情欲已经不能控制我们,但是我们还是在肉体里。因此圣灵的能力和肉体的能力就同时在我们里面,成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必须操练我们的灵去顺服圣灵,而不是肉体。在每一次圣灵与肉体对抗当中,我们要选择支持圣灵。属灵操练就是帮助我们有强大的力量去顺从圣灵的引导。

举个例子:当我们面对不公平时,我们的肉体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这愤怒的情绪会挑动肉体的欲望去报复。报复的欲望会使我们作出许多不理智的行为。不理智的行为后,我们又有许多的悔恨与痛苦。要平息这些悔恨和痛苦,我们就必须制造谎言或借口来合理化我们的行为。

然而,圣灵会在我们产生愤怒的情绪时,就会对我们说话。我们如果顺服圣灵,圣灵就会引领我们用正确的方法来回应我们的环境。在面对不公平时,我们可以理性抗议和争取,而不是诉诸情绪或暴力。

属灵操练就是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顺服圣灵的引领,并拒绝肉体的欲望。这样的操练会使我们内在的力量越来越强大。

如果我们不顺服圣灵,那肉体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大直到淹没了我们内在的力量,使我们抗拒不了肉体的情欲陷在罪中。

门徒训练就是属灵的操练,也是最有效的属灵操练。门徒训练就是帮助我们有强大的力量去顺从圣灵的引导。

门徒训练: 遵行神的话语(2)

上篇我们提到当一个人知行不一的时候,事实上就是不知。说自己知道,但却不行道,那就是不知道。

很可惜的是教会不明白这道理。举几个例子:

  1. 教会带领查经班只注重知道圣经教导什么,甚至还强调必须学习原文,但从不注重会友有没有去遵行。许多时候会友只是满足于知道,也把知道当作属灵的标准,认为“知道”就是属灵进步了。这就好像一个人披上了超人的披肩,把底裤穿在外面,就以为可以飞上天了。
  2. 教会的主日讲道注重释经,这是好的。问题是教会很少评估会友到底有没有在生活中应用。牧者将精力全用在释经,但却鲜少具体的执行实践性。释经当然是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的理解圣经。但是正确的理解,却不应用,那就好像买了一粒大包,放在手里不吃,臭了,丢掉一样。这样做基本上就是白痴行为。可惜的是这样的情况不只发生一周或两周,而是每周都在教会里重复。
  3. 教会没有教导一些圣经以外,可以帮助我们如何实践的知识。因此我们对于一些可以帮助我们实践的知识所知甚少。例如:如何能够更有效率?如何养成好习惯?如何处理情绪?如何处理纠纷?如何有效沟通?等等等。
  4. 教会牧者和会友常常都是以“有没有新亮光” 来衡量讲台是否有料。(其实所说的不是属灵亮光,而是指新知识,也就是说以前没有听过的新知识或新论点)教会把知识等同于属灵。一个人属灵不属灵,衡量的标准就是他们对圣经知识够不够丰富。知识固然非常重要,但活出所学习的知识更加的重要。

教会应该思想如何有效的帮助会友践行上帝的教导。以下有一些建议:

  1. 教会可以专注教导圣经的一本书,一直到会友有深入的掌握,并且将所理解的教导应用在生活当中,才换另外一本书。不要东跳西跳的,今天讲一点这个,明天讲一点那个,美其名多样化,会友不会闷,事实上会友可能几十年都搞不清楚圣经目录。我常常有一个想法,圣经只要熟读一本,并且好好的遵行,那就够用了。
  2. 教会必须推行目标导向的门徒训练,或刻意性的门徒训练。所谓目标导向就是指参加者能应用神的话语,有生命的成长。所谓刻意性就是有意识的重点强调将所学习到的神的话语应用在生活当中。

门徒训练: 遵行神的话语

我们都想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一些原则如运动、饮食习惯、管理情绪、疏导压力、积极思想等等这些道理我们都懂,但是就是很难贯彻在生活当中。当医生告诉我们有三高的问题时,我们或许会紧张一阵子,下定决心要运动,要节制饮食,要疏导情绪等等,但是执行了几个星期后,又重蹈覆撤。

为什么知道,但却没办法执行?

如果所知道的不能应用在生活当中,那“知道”有什么益处呢?

事实上,知道但不遵行,就等于不知道。知道必须行在生活当中才是真知道,要不然就是假知道,一会儿就忘记了。这就是为什么主日讲道的效果不佳的原因。会友在听道以后,若不马上遵行,加深信息在脑中的印象,那我们的头脑是不会把这些信息储存,成为长期记忆。一般会友最多一两天就把所听的信息忘的一干二净,这和没有听有什么差别?

一位医生,学习了医学知识后,必须在医院长期实践才能把所学习的知识发挥出来,要不然就算是医学毕业了,也不能成为医生。

一位律师,学习了法律知识后,必须在法院或职场实践才能把所学习发挥出来,要不然就算是法律系一等学位毕业,也不会是称职的律师。

一位牧师,就算是有神学博士的学位,若不能遵行神的话语,那对教会来说可能是灾难。

一位汽车技工,学习了汽车所有的原理,但是从来都没有修理过汽车,就算是检验出汽车的毛病,也没办法把汽车修好。

基本上,知识若没有实践,那就不是真的知识,只是自己爽。

真正的知道,是在实践中知道。唯有活出了知道,那知道才是真知道。

华人有一句话叫知易行难。这句话其实是错误的。没有行就没有知,那何来的知易行难呢?知和行是二位一体的。有知就必须有行,有行就自然会有知。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

门徒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在真知道上不断进步。学习了就必须遵行。反复的遵行就加深了学习。这就是目标导向的门徒训练。

门徒训练: 质量(3)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事?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大致上离不开钱财,名声,权力,成就,家庭,自我实现等等。

你为什么来到世上?

你怎样界定人生的意义?

你以什么来衡量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还是所有人的答案都正确,只要自己开心就好?反正自己的人生自己过,别人无需插嘴。简单来说就是关你屁事。

对基督徒来说,人生是不是有一个既定的意义,是我们不能擅自更改的?

对于这问题圣经怎么说呢?

按照圣经,基督徒的人生有几样的事是必须做的。你如果完成了,那你的人生就有意义。反之,你就是虚度光阴。

第一:成为完全委身上帝的人。一切律法的总纲就是爱神爱人。唯有全然委身基督的人才是遵守了律法的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得神的喜悦。

第二:成为服侍的人。我们来到世上除了为自己而活,也是为服侍他人而活。耶稣就说到他乃是来服侍人,不是被人服侍。人类如果都能彼此服侍,那世界就会更加的美好。

第三:成为完成宣教使命的人。耶稣的大使命就是要我们完成5个动词。去,作门徒,施洗,教导,遵行。

第四:成为一位小耶稣。神要我们遵守他的一切教导,顺服圣灵,而不是顺从肉体的欲望。基督徒必须选择顺服圣灵的引领。

这四样的人生目标也是门徒训练的目标。门徒训练就是要帮助基督徒在生命里不断的在这四方面进步。这就是目标导向的门徒训练,也是刻意性的门徒训练。我们不是在空中随意挥拳,而是准确的朝我们的敌人攻击。

门徒训练: 质量(2)

国家银行的短期利率对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国家银行必须调整利率以便控制马币在国内和国外的流动。

美国的美联储(Federal Reserve)就会依据国家通货膨胀的指数调控银行短期利率。这是因为美金在市面上流通过多就会造成民众过度消费,提高了需求,也因此导致货品价格上涨。货品价格上涨也会导致厂家生产成本增加而提高货品价格以便转嫁成本给消费者。这恶性循环会加剧通货膨胀。这时候美联储就必须提高银行利息以吸引更多人将钱存在银行,以减少美金的流动。升息高就会带动美金的需求增加,因为全世界那些追求稳定回报率的钱,都可能流入美国,以得到更多的利息。

美金需求的增加将会导致美金的汇率强劲。这也是今年为什么美金快要突破4.8(兑换马币)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除非马来西亚国家银行也跟着美国升息,要不然马币的需求就不能被提振。然而国家银行却不能随意提高利息,因为这将导致贷款的成本增加,削弱了大众贷款投资的意愿,也削弱了经济的成长。另一方面,普通老百姓的房贷或其他贷款的利息也会提高,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负担,也可能导致银行的呆账增加,房屋都要被拍卖。这是大家都不愿意看见的。

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有限,不像一些外汇储备丰厚的国家,可以进入货币市场,买入该国的货币以稳定该国的汇率。例如新加坡就可以进入货币市场买入新币,以稳定新币对美金的汇率。人家的外汇储备丰厚,有底气可以对着干。马来西亚就没有这个能力,只能够看着汇率走下坡,一点办法也没有。

国家外汇储备就是国家的存款,就好像我们在银行的存款一样。你在银行的存款若有亿万,那外在经济的波动,对你的影响自然就很小。若你在银行的存款只有几百元,那外在经济有一丁点的小感冒,都会对你影响极大。

马来西亚的经济条件在60年代比新加坡好,为什么他们做的越来越好,而我们越来越不能比?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少,债务多呢?为什么新加坡的外汇储备多,债务少呢?答案你我都知道,就是我们人民一般的质量都比不上人家。许多我国人民只想安逸的靠裙带,靠关系,靠贪污,靠固打来不劳而获。政府凡事不是靠绩效,而是靠政治手段。这样的国家很难有好的政绩。

如果国家把那几个超级贪污的人物以及他们家人的资产都充公了,那我想马币的汇率马上就会马上升高。当然这只是我小人物的幻想,在现实是不可能实现。国家要进步,就必须得到全民的支持一起努力,这样才能看见成果。如果有些人只想要成果,不想努力,靠裙带,靠贪污,靠献媚,只想要福利,那国家就会被拖垮。

教会也是一样,必须是全民努力才能成长。教会如果有一部分人只想满足自我需要,而不想贡献力量,这样只会占用了教会的资源,使教会的发展受阻。如何能够动员全教会一起发展教会?唯一的方法就是唤醒他们,帮助他们在属灵上成长。这也是为什么门徒训练是教会不可或缺的事工。

门徒训练: 质量

全世界都知道质量的重要性,并且尽全力追求质量的进步。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唯有质量才能确保我们能生存下去。不论大家从事那一个行业,从农业、制造业、服务业、旅游业、科技业、网络业、金融业、教育界、政治界等等等,大家都在拼质量,没有质量的人是无法生存的。

怡保有一间卖豆腐花的店铺名叫Funny Mountain. 它所出售的豆腐花价钱高,分量少,但是依然每天大摆长龙,生意好的不得了。为什么那么多人要付比一般高的价钱,买分量少的豆腐花?大家都在跟风吗?是广告或网红的力量吗?可能短期或许可能,但是 Funny Mountain 营业了几十年,依然大摆长龙。这说明了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好吃,质量高。这间店铺的周围也有一些是售卖豆腐花的,但是生意只是普通,这说明了Funny Mountain 长期都保持了品质,其他的人无法撼动它的市场份额。

如果现在你在巴生谷用餐,你已经很难找到本地人亨调的美食。大部分的店铺或档口都是外劳在掌厨,味道也因此大受影响。因此很多的游客对怡保的美食趋之若莺,因为由外劳掌厨的店铺或档口是无法在怡保生存。在怡保,你还是常常会看见许多长者掌厨,他们几十年的烹调经验,真不是盖的。简单来说,怡保美食的品质是这里假日塞车的主因。

马来西亚在各个领域都推行固打制,确保某个种族在各方面都能在无竞争的情况下生存。就拿教育界来做例子,某个种族的大学毕业生人数的确是大幅度的增长,但是就业机会只能在公共界,私人界的就业机会也只能靠硬性的“固打”或潜规则才能获得。一般在私人界,大家对某些大学毕业生的评价都是普遍不佳。这是为什么呢?关键依然是品质。人数是增长了,但是质素普遍不佳,没有竞争力。这对国家的增长是否是好的呢?

质量才是生存之道。我们如果为了数量,而牺牲了质量,最终将是得不偿失。数量不能使我们长存,唯有质量能持久。

教会的一个偏差就是过度强调数量。虽然大家都知道质量的重要性,但是还是刻意性的将注意力放在数量上,并且以数量为傲。人数高的教会就是成功的教会,而人数少的教会就是差的教会。许多的牧者也以自己是大教会的牧者为傲。一些的牧者也以介绍自己为小教会的牧者为耻。

门徒训练的要求是质量与数量并其。门徒训练相信唯有质量增长了,数量才有价值。单是数量而无质量的增长是无意义的。门徒训练的目标也是要改正教会的这个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