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是由一群人组成的团体,是生活在现实的一个群体。既然是由人组成的团体,那就必须有良好的管理。没有良好的管理,那教会就很难有效的发展,也难以完成基督交托的大使命。
那怎样的管理才适合教会?是企业式的管理,还是家庭式的管理?还是综合型?
企业式的管理注重的整个企业的最大利益化,一切都是以企业的利益为主导。这里面的逻辑是唯有企业的利益最大化,那全体企业内的成员,包括股东、管理层、员工、以及相关人士的利益,才能够公平的得到保障。只有确保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那才能避免某些人因着个人的私利,损害了大众利益。因此在企业的管理里,只谈效率、绩效、产能,而避免谈人情, 这才能使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企业管理最大利益化注重的效绩制(Meritocracy),实践性(Pragmatism)以及诚信(Honesty)。人情因素通常都不在企业的考虑下。(这也是我们为什么反对土著固打制的原因)。当个人的利益危害到企业整体利益时,个人的利益都不在考虑的范围内。唯有这样,企业才能以绩效、实践性以及诚信来作最好的决定,以使企业的利益得到最大化。
当然企业管理利益最大化,常常被批评为没有人情味,也剥削人权。
家庭式的管理就不像企业式的管理。家庭是注重关系的地方。家庭也不会以绩效来衡量个人的价值。家庭也不会考虑什么有效的实践性,因为在家庭里,一只不会抓老鼠的猫也是一只好猫。在家庭里,我们强调相亲相爱,而不是利益最大化。我们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来维护其他家庭成员的利益。
当然在家庭式的管理下,绩效、成长等等企业目标往往都是空谈。
那教会应该是企业管理呢,还是家庭式管理,或者是综合型?
如果是家庭式管理,那我们为什么要定下目标,追求效益?我们不是常常都喜欢与其他的宗派攀比吗?常常都觉得其他宗派在各方面都比我们发展优秀。我们不也是常常攀比自己与其他的宗教吗?总觉得其他的宗教都做的比我们基督教好。如果不注重效绩,那为什么攀比呢?
如果是企业管理,那我们为什么从来不检讨目标成效呢?为什么每年都定目标,但从来没有认真执行目标?为什么没有效率的牧者从来不被批判要求改正呢?为什么无动于衷的会友没有被责备并要求悔改? 为什么个人的利益会大过教会的利益呢?教会利益最大化是不是正确的呢?
其实任何一种的管理模式都有优点和缺点。教会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激发会友以仆人的心志参与服侍。教会是一个彼此服侍的地方。教会是一个彼此付出的地方。教会是一个彼此努力的地方。教会不必追求利益最大化,但教会也不应该有不抓老鼠的猫。教会不需要利益最大化,但会友也不可以以自己的利益为主,总要彼此相顾。
怎样才能使教会达到这样的境界呢?除非大家都不断成长,要不然这些永远是理论。大家要成长,那大家都必须要在属灵上成长。门徒训练的目标就是要帮助你在属灵上成长。